首页 研究院简介 组织机构 学术委员会 科研方向 科研平台 科研成果 合作与交流
 

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苏国辉   中国科学院院士 2

个人简介:

苏国辉,男,医学博士,中科院院士,中国“2011计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973计划”专家组成员, 中国脊髓损伤研究协作组董事会联席主席。1973年毕业于美国东北大学生物系,1977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香港大学医学院解剖学系主任、首席教授,何冯月燕基金明德讲座教授,是“中枢神经再生”研究团队的发起人之一。

研究方向:

长期以来致力于神经系统轴突再生和神经损伤后的保护研究。

研究工作与成果:

苏国辉院士一直从事哺乳动物视觉系统的发育、可塑性及再生的研究。主要学术成就包括如下三方面:⑴ 对视学传导路发育的开拓性研究。其论文已成为该领域的经典著作,广为国际性同行引用。⑵ 对视觉传导路损伤后的可塑性研究。已成为70年代末及80年代的开拓性研究,同样受到国际性同行的重视和引用。⑶对视网膜损伤后再生的研究,从可塑性研究发展到视网膜再生的研究,创建了外周神经视网膜移植模型,首次证明成年鼠视网膜节细胞受损轴突可在外周神经中长距离再生,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同和应用。在国际重点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220余篇,影响因子巨大,同时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家、中国脊髓损伤康复成就奖等多个奖项。

 

陆士新   中国科学院  院士

1
个人简介:

陆士新,男,中国科学院院院士。1961年3月获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医学院内分泌研究所副博士学位。中国医学科学肿瘤研究所研究员,病理生理学家,曾任医科院肿瘤医院(研究所)院、(所)长,化学病因室主任,是我国恶性肿瘤化学病因及其致癌机理研究的学科带头人之一。于1988年荣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研究方向:

多年从事肿瘤的化学致癌与癌变原理的研究,在肿瘤学病因的研究中取得开创性成果。

研究工作与成果:

在食管癌的病因研究中证明食管癌高发区居民暴露亚硝胺的量明显高于低发区。从霉变食品中发现一个新的致癌的亚硝胺――N-3-甲基丁基-N-1-甲基丙酮基亚硝胺(MAMBNA)。首次在河南林县人胃液与膳食中分离与鉴定出能特异地诱发动物食管癌的N-甲基-N-苄基亚硝胺(NMBzA)和促癌物――Roussin红甲酯,并首次用NMBzA成功地诱发出人胎儿食管上皮癌,为确立食管癌亚硝胺病因做出了贡献。系统地研究了食管癌组织中癌基因和抗癌基因,并证明环境中的亚硝胺引起人与猴的食管上皮中癌基因与抗癌基因的变化与人食管癌相同。近来又从人食管癌中克隆出4个新的基因片段,其中一个片段已克隆出基因的cDNA全长。承担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973项目),国家863计划研究等,获多项国家级、卫生部级科技成果奖。

 

Donald Wells Pfaff  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双院士

个人简介:

Donald Wells Pfaff, 男,哲学博士。现任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双院士,美国洛克菲勒大学教授,也是我国医学界聘请的第一位美国双院士。

2
研究方向:

长期致力于神经内分泌和行为学研究。

研究工作与成果:

Pfaff教授在国际医学领域创造了多个第一,享有极高的国际威望和影响力。2010年获得神经可塑性方面的易普森基金奖,2011年获得行为神经内分泌学的丹尼尔·理终身成就奖。多次获得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NSF的基金资助,并获得NIH指导先驱奖。共参与16项NIH、NSF的相关研究,担任过22种国际权威杂志的编辑,主编28部著作。已发表SCI论文910篇,影响因子高达32.4。

   学术委员会简介
   研究院院长
   学术委员会主任
   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首席科学家
   专家委员